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被誉为革命摇篮的海阳香山小学,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人才,烈士王之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32年,年仅21岁的王之凤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开始了他不平凡的红色革命生涯。
生于1911年,逝于1936年,海阳县石马疃头人,出生于中农家庭。1931年王之凤考入莱阳乡师学校,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抗日救国活动,在集市、乡间发表演讲,张贴标语和募捐,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校外则教唱《大路歌》、《流亡三部曲》等爱国歌曲,激发青少年的抗日救国热忱。
↓点击,观看海阳新闻完整版↓
1932年,王之凤在莱阳乡师经张静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发展海阳的党组织,王之凤也随即配合来到了香山小学发展党员,进行革命活动。自此,香山小学成为了海阳的革命摇篮。1935年,王之凤担任中共胶东特委委员,他不畏艰险,在白色恐怖下,发展地下武装,进行着顽强的斗争。时任山东民团第五路指挥张襄武就曾勒令悬赏通缉:“活抓匪首王之凤者,赏大洋50元,知情不报者,以通匪论罪。”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王之凤因保长马士杰告密,在荷叶山后村被捕了,被捕之后的王之凤,遭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可他以共产党人独有的强大意志和信念,一次次地摧毁着敌人的阴谋,捍卫着革命的尊严。地雷战纪念馆讲解员于颖慧说:“反动派用尽酷刑逼问革命秘密,王之凤却始终守口如瓶。就刑之前,他咬破手指写下血诗 ‘笑对虎狼刑,囹圄播火种,刀头一滴血,乾坤能染红’。”
“共产党”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信仰,是威胁、恐怖、屠杀都消灭不了、阻挡不了的信仰。在通往黎明的路上,在烈士们倒下的地方,会有人接过火把,继续前行!
记者:盖鹏、杨树达
海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