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收获季节,农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农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难处:辛苦了一整年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收成,即“丰产不丰收”,而在郭城镇当道村,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那么他们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村支部书记王永志有自己的妙招。
↓点击,收看《乡村四季》完整报道↓
郭城镇当道村也曾过着“背朝黄土面朝天”的日子,家家户户以种玉米、花生和小麦为生,靠天吃饭,年复一年,长期分散性经营的小农户习惯了“单打独斗”,最终结果是“销售无门”,收入自然也是寥寥无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郭城镇当道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志从引领党支部合作社入手结合村里实际,流转了村民们闲置的500亩山地,凝聚村里的力量抱团发展。而目前村里种植苹果已经到了“瓶颈”时期,价格也远不如往年,大家伙一致认为,流转的土地如果继续大面积种植苹果,似乎并不利于当前的发展,从村里土地状况出发,2015年,党支部书记王永志从烟台农学院红薯研究引进了多个品种的红薯,引领老百姓走发展红薯之路。
村集体以合作社为依托,广泛动员200余户村民种植红薯,合作社提供统一技术、管理和服务,合作社实行“全部回收”的保底政策,解除村民无后顾之忧。目前,合作社拥有入股流转土地五百多亩,村民平时除了自己种红薯,还在合作社打工,解决掉了200多名村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
一亩地瓜,能卖7000多元钱,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看到希望。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当道村合作社已经完成原始积累向规模化递进。除了种植土地外,村里还建起了育苗基地、储存基地和食品加工厂,围绕红薯产业基本形成了链条性产业。
每到仲夏时节,水流清澈,绿意葱茏,村民们忙着上山管理大棚里的红薯。因为目前红薯苗的需求量非常大,村里又建起了育苗大棚自己育苗,除了自己留种外,还大量对外供应,既减少了成本,又增加了收入。
近几年,随着网络销售的兴起,当道村抢抓机遇,先后与烟台果品公司、烟台农科院开展销售和科研等合作,并通过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红薯产品供不应求。
2018年,当道村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标准化种植基地,促进当道村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思路,围绕这一思路,当道村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积极运作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好项目,上规模树品牌,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全力打造适合当道村的发展模式。
丰产不丰收的困局,王永志的思路是,在品种选择上,坚持抛弃同质化品种,跟随消费升级的步伐,在特色品牌上下足功夫。在合作单位上,依托科研单位并深度融合,形成共赢局面;在销售渠道上,要走线上线下结合的路子。最关键的一点,干部群众要打成一片,心要一处想,劲要一处使,老百姓的好日子才能比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