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大年初一上午8点,正值村里乡亲相互走访拜年时,海阳市朱吴镇大桃口村的秧歌队舞进了下尹家村,热烈欢快的锣鼓声:“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敲得全村的地都震了,敲得全村的老少爷们、大姑娘小媳妇的脚都痒了!“小龙摆尾”、“三出三进”……精彩的大秧歌为下尹家村送来火热的拜年祝福,为这个小山村平添了浓浓的节日喜庆气氛,下面请看本网记者朋祥发回的秧歌大拜年图片纪实报道。
秧歌进村拜年啦
虽然村里条件有限,但对咱们海阳民间秧歌来说,是个地方就能舞起来
小龙摆尾
领队的大夫致拜年词
中间穿插的节目表演
中间穿插的节目表演
中间穿插的节目表演
三出三进,秧歌队拜年的一种形式,村委干部出来接待
三出三进
三出三进
花鼓手
耍花鼓
这气势!
来张不同角度嘀
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海阳大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表演,是一种自娱性艺术形式。她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
海阳大秧歌起源于劳动,因常用领唱形式,具有号子特点,亦称“秧号子”。早期的海阳秧歌,没有固定形式和演唱脚本,大都是即兴发挥,或依靠老艺人言传身教,秧歌的内容也并不丰富。后来,随着对外来艺术的逐步接纳,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多元化,它吸收了民间武术的英武功架与戏剧的表演技艺,开始有了角色,像乐大夫、箍漏匠和王大娘、货郎和翠花、老头和老婆、丑婆与傻小子、相公与小姐以及猪八戒背媳妇,这些角色有唱有舞,秧歌队显得丰富多彩。后来,秧歌舞除保持其传统形式外,又充实了新内容、新形式,海阳大秧歌成了一项有技艺的表演形式。